
林生祥(1971年11月25日-),出生于中國臺灣,畢業于淡江大學,中國臺灣男歌手。
他的作品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1991年考上淡江大學交通管理學系,對林生祥個人而言,選讀該校最大的吸引力在於它有很好的音樂傳統,因此一進大學他便活躍於各種音樂活動,并與愛樂的朋友們相互切磋砥礪,他第一首的創作歌曲《觀音的故鄉》便是在這個氛圍中產生。
1992年林生祥參加第十屆大學城歌唱比賽,獲得第一名以及最佳作詞獎,這個成果使他大大地受到了鼓舞,於是,寫詩、作音樂逐漸成為他生活的重心,他并與同好們組成了音樂團體「觀子音樂坑」,1994年正式在淡江的學生活動中心舉行第一場個人作品發表會,這次的演出獲得超乎預期的回響,也促使林生祥義無反顧地走上音樂之路,此後他帶著樂團到處巡回表演,并不斷創作,1997年推出第一張專輯「過莊尋聊」。
創作的開始,林生祥的作品還是以國語歌曲為主,其時林強與陳明章等人顛覆性的福佬語歌曲已在流行樂壇上造成震撼,身為客家子弟的林生祥受到啟發,很自然地萌生了創作現代客語歌曲的念頭。同時期,將國語歌曲搖滾化的崔健其專輯「一無所有」也正為年輕學子所風靡中。因此「以搖滾樂的風格唱出客家歌曲」便成為林生祥創作的基調,專輯「過莊尋聊」正是他的初探,而其中演奏曲《大團圓》為改編自客家八音的搖滾樂,聽來確實是相當另類。
然而1998年,當林生祥懷著滿腔熱誠為三山國王生日慶典而回故鄉美濃獻唱的當兒,才發現原來他自以為內容以客家實錄為根,道道地地「離不了家」的音樂,竟也「回不了家」——無法為鄉親們所接受。這個事實使得他開始思索是否該運用傳統樂器來代替西洋樂器的伴奏編制,於此同時,在跨界文教基金會所舉辦的戲劇節活動中,親自感受來自世界各國的代表們以民族器樂展現各自文化特質所帶來的震撼,更堅定他這個信念,於是月琴、鑼鼓、琵琶、嗩吶、胡琴等都陸陸續續成了他的伴奏樂器,在他以客家語唱出心中無數的感懷與訴求中,在他搖滾式的吶喊中,我們所聽到、感受到的背景竟是最熟悉的本土器樂色彩,他此後的專輯,從「游湯美麗島」、「我等就來唱山歌」、「菊花夜行軍」乃至「臨暗」等,都沒有脫離這個本質,而如此的中、西融合,不僅為林生祥的客家音樂找到了新的出口,也使它們成為「世界音樂」中的一景,經常於各地「世界音樂節」中獲得邀約展演的機會,除臺北之外,林生祥演唱的足跡即包括捷克、比利時、法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國。
1999年4月,美濃反水庫運動音樂專輯《我等就來唱山歌》出版,在各式抗爭場合與民眾一起唱著憤怒與希望,2000年臺灣首次政黨輪替,政府宣布停建美濃水庫,而《我等就來唱山歌》專輯則獲得當年臺灣金曲獎非流行類最佳作曲人與制作人。
2001年,“交工樂隊”第一次前往歐洲參加世界音樂節,并在年底發表第二張專輯《菊花夜行軍》,探討臺灣加入WTO后,農村面臨的困境。2002年,交工樂隊獲得金曲獎最佳樂團。
2003年,交工樂隊解散。交工樂隊被認為是臺灣近10年來最值得關注的獨立樂團。
2004年,完成《臨暗》專輯,內容探向從農村遷往都市的勞工處境,在作曲上試圖融入福佬的牽亡陣、歌仔戲、宜蘭民謠,音樂的概念則是“生活配樂”。2005年獲得金曲獎最佳樂團、最佳作詞人與最佳客語專輯,隨后第二次前往歐洲參加世界音樂節。
2006年,完成《種樹》專輯,描述1990年后期出身美濃的農村青年自都市回鄉后,尋找出路、連結其它農民,一方面肯定農民對人生價值的質樸態度,一方面重新定位農業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存在價值,并指出其未來發展的可能出路。榮獲2007年金曲獎最佳客語歌手,最佳客語專輯。
參與樂隊:
前觀子音樂坑主唱、吉他手、制作人(1993-1998)
前交工樂隊主唱、吉他手、月琴手、制作人(1999-2003)
生祥與瓦窯坑三主唱、作曲作詞、吉他手、制作人(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