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

詞語解釋
菩薩[ pú sà ]
⒈ ?佛家語。梵語 bodhisattva 的音譯,也是菩提薩埵的省略,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薩埵是有情的意思。又譯為大道心眾生;佛教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僅次于佛的人;特指大乘佛教中作為神而加以崇拜者。
英Bodhisattva;
⒉ ?泛指佛。
英Buddha;
⒊ ?泛指某些神。
例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薩計(jì)較起來了。——《儒林外史》
英Buddhist idol;
⒋ ?比喻心腸慈善的人。
英a kindhearted person;
引證解釋
⒈ ?佛教名詞。梵文菩提薩埵(Bodhi-sattva)之省,原為 釋迦牟尼 修行而未成佛時的稱號,后泛用為對大乘思想的實(shí)行者的稱呼。
⒉ ?指人們崇拜的神靈偶像。
引毛澤東 《湖南農(nóng)民運(yùn)動考察報告》:“只有兩個小菩薩名‘包公老爺’者,被一個老年農(nóng)民搶去了,他說:‘莫造孽!’”
⒊ ?比喻心腸仁慈的人。
引《紅樓夢》第五五回:“他們瞅著大奶奶是個菩薩,姑娘又是靦腆小姐,固然是托懶來混。”
《老殘游記》第十四回:“兩位老爺菩薩,救命恩人,捨得花銀子把我救出火坑。”
夏衍 《克農(nóng)同志二三事》:“你得認(rèn)清這個時期,這個地方,和菩薩要打交道,和惡鬼也要打交道。”
國語辭典
菩薩[ pú sà ]
⒈ ?佛教用語。梵語 bodhisattva的音譯,全名為「菩提薩埵」,意譯作覺有情。其義有二:一、專指成佛前的悉達(dá)多太子。二、指具備自利、利他的大愿,追求無上覺悟境界,并且已證得性空之理的眾生。菩薩所覺悟的境界在佛之下,而在阿羅漢之上。
引《修行本起經(jīng)·卷下》:「菩薩見此眾生品類,展轉(zhuǎn)相吞,慈心愍傷,即于樹下得第一禪。」
《佛說十地經(jīng)·卷二》:「菩薩既得如是大慈、大悲、大舍意樂已,為欲救拔一切有情,轉(zhuǎn)更訪求世出世間諸利益事。」
《初刻拍驚案奇·卷八》:「弟子虔誠拜禱,伏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使夫妻得相見。」
⒉ ?尊稱樂善好施的好人。
引《儒林外史·第三八回》:「小的送他到廣東家里,他家親戚、本家有百十人,都望空謝了老爺?shù)亩鞯洌挥侄伎男〉念^,叫小的是『菩薩』。」
分字解釋
※ "菩薩"的意思解釋、菩薩是什么意思由忙推網(wǎng)漢語詞典查詞提供。
造句
1.殿內(nèi)供有華嚴(yán)三圣:文殊菩薩、毗盧佛、普賢菩薩,兩側(cè)鑄有十八羅漢像神態(tài)各異,變化多端。
2.觀音菩薩言:慢慢拖好好活、一年還有幾萬多;不要攀不要比、不要自己氣自己。少吃鹽多吃醋、少搓麻將多散步;按時睡按時起、跳舞跑步健身體。夫妻愛子女孝、家和比啥都重要。今日是觀世音菩薩出家日,愿福、祿、壽、喜、財(cái)五路神仙都保佑你,祝你好運(yùn)常伴!
3.我覺得我就有一顆慈悲為懷悲天憫人的菩薩心腸,路邊走過一只小強(qiáng)我都舍不得用腳踩死,頂多用乙醚悶倒。六六
4.其奧妙無窮,可助菩薩度人大有益處’。
5.先修發(fā)心、懺悔:我今發(fā)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quán)乘諸位菩薩。
6.如果每個人都是正人君子,菩薩圣賢,這樣的社會,就不需要法制來規(guī)范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和行為,不需要用法制來防范和保護(hù)個人。
7., 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清凈菩薩身上所披的雪白細(xì)紗,皆用珍珠粉勾勒紗紋線條,精心描繪出蛛絲般微妙的衣飾細(xì)節(jié),頗具“曹衣出水、吳帶當(dāng)風(fēng)”的風(fēng)范。
8.我這個菩薩,過去還靈,后頭就不靈了。他們把我這個木菩薩浸到糞坑里,再拿出來,搞得臭得很。那時候,不但一個人也不上門,連一個鬼也不上門。我的任務(wù)是吃飯、睡覺和拉屎。還好,我的腦袋沒有被砍掉。毛澤東
9.是故汝等。應(yīng)當(dāng)一心供養(yǎng)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10.一百十一、所謂潮音寺,寓意有觀音菩薩庇護(hù),潮水到來也只有化為梵音,消于無形。
相關(guān)詞語
- pú sà菩薩
- pú sà菩薩
- sà mǎn薩滿
-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dì cáng pú sà地藏菩薩
- dì cáng pú sà地藏菩薩
- sà gá dá wá jié薩噶達(dá)娃節(jié)
- jīn shā sà金沙薩
- lā sà拉薩
- ní pú sà泥菩薩
- ní pú sà泥菩薩
- sà ěr薩爾
- áo dé sà敖德薩
- lù tóu pú sà路頭菩薩
- lù tóu pú sà路頭菩薩
- lā sà shì拉薩市
- pú tí菩提
- pú sà mán菩薩蠻
- pú sà mán菩薩蠻
- sà nà薩那
- pú tí shù菩提樹
- sà kè guǎn薩克管
- pú sà yú菩薩魚
- pú sà yú菩薩魚
- pú sà dī méi菩薩低眉
- pú sà dī méi菩薩低眉
- huó pú sà活菩薩
- huó pú sà活菩薩
- sà duǒ薩埵
- sà nà hǎn薩那罕
- sà wǎ nà薩瓦納
- zhá sà札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