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善其身的成語故事

拼音dú shàn qí shēn
基本解釋善:弄好。原指加強其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現(xiàn)指只要自己好而不關(guān)心別人的個人主義處世哲學(xué)。
出處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獨善其身的典故
戰(zhàn)國時期,孟子勸宋勾踐到別國去游說仁學(xué)。宋勾踐向孟子請教如何游說。孟子說:“尊崇儒道,樂于仁義。君子為人,窮困時不要失掉仁義,得志時不要失去理智,這樣窮困時能獨善其身,自得其樂,得志時能兼顧天下的利益。”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獨善其身)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夕一朝 | 《朱子語類》卷十三:“所以圣人垂戎謂:臣弒父,非一夕一朝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
如履薄冰 | 《詩經(jīng) 小雅 小旻》:“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清清楚楚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6回:“又見世南生得清清楚楚,弱不勝衣,故憨憨的只管貪看。” |
遺形藏志 | 漢·嚴(yán)遵《道德指歸論·上德不德》:“遺形藏志,與道相得。” |
年少無知 | 明·程登吉《幼學(xué)瓊林》第二卷:“口尚乳臭,謂世人年少無知;三折其肱,謂醫(yī)士老成諳練。” |
不三不四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五卷:“可見元宵之夜,趁著喧鬧叢中干那不三不四勾當(dāng)?shù)模灰欢恪!?/td> |
旁征博引 | 清 王韜《淞隱漫錄》:“生數(shù)典已窮,而女博引旁征,滔滔不竭,計女多于生凡十四則。” |
以身試法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尊傳》:“明慎所職,毋以身試法。” |
前腳后腳 | |
讜言直聲 | 唐 白居易《唐河南元府君夫人墓志銘序》:“由校書郎拜左拾遺,不數(shù)月,讜言直聲動于朝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