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正言順的成語故事

拼音míng zhèng yán shùn
基本解釋名正:名義或名分正當(dāng);言順:道理講得通。指名分或名義正當(dāng)說起話來便順理;逆理也講得通。亦泛指做事有充分正當(dāng)?shù)睦碛伞?/p>
出處春秋 孔子《論語 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名正言順的典故
春秋時期,子路問孔子:“衛(wèi)君想請你幫他理政,您將先做什么?”孔子說:“先正名分。”子路說:“老師,您太迂腐了,名分有什么好正的?”孔子說:“你真魯莽。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教化不興,教化不興則刑罰不當(dāng),刑罰不當(dāng)則老百姓不知所措。所以要先正名”。后以“名正言順”謂作事理由正當(dāng)而充分, 含有理直氣壯的意思。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名正言順)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名士風(fēng)流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方術(shù)傳論》:“漢世之所謂名士者,其風(fēng)流可知矣。” |
學(xué)貫中西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106回:“博了個熟識時務(wù),學(xué)貫中西的名氣。” |
甕中之鱉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孫富視十娘已為甕中之鱉,即命家童送那描金文具,安放在船頭之上。” |
驕生慣養(yǎng) |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fēng)物志 江蘇 吳縣之奇俗》:“富貴家之小孩,驕生慣養(yǎng),大半身體柔弱,時膺疾病。” |
體恤入微 | 鄭觀應(yīng)《盛世危言·女教》:“俄國特設(shè)教女收生院,凡胎前產(chǎn)后一切要癥,必須明白透澈,體恤入微。” |
同病相憐 | 漢 趙曄《吳越春秋 闔閭內(nèi)傳》:“子不聞《河上歌》乎?同病相憐,同憂相救。” |
鶴立雞群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容止》:“有人語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 |
止沸益薪 | 明·李贄《為黃安二上人書》之三:“對高潔人談高潔,已為止沸益薪,況高潔十倍哉!” |
今來古往 | 唐·崔玨《道林寺》詩:“今來古往人滿地,勞生未了歸丘墟。” |
廢書而嘆 |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